永丰潭城老孙搞养殖动静可不小
一个农民建在大地上的“十二五”孙永利是永丰县潭城乡的农民,今年58岁。因为牵头组织永丰县鸿信养殖专业合作社,搞出了不小的动静,去年底,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省委书记亲自为他颁奖。
从南昌领奖回家后,老孙就有了心事。今年正月,他闷在屋里又是写又是画,耗费了一堆稿纸之后,还真拿出了一份像样的东西——《永丰县鸿信养殖专业合作社“十二五”规划》。
一个农民的“十二五”规划是啥样?笔者十分好奇。近日,慕名前往采访。
在青山环抱的潭城乡辋川村贯坑自然村,有处独立的房子,房前水塘养鱼,房后圈地养鸭,这就是老孙的家。听说我们的来意后,老孙热情邀请进屋就座。只见堂屋摆放着农家常见的条凳圆桌,家具十分简单。穿过前堂,老孙拍着过道中的一台大家伙说:“这是脱毛机,3个小时可加工7200只鸭子。”走进孵鸭房,他随手拿起一个正在孵化的鸭蛋,贴在自己的眼皮上试温度,说:“孵鸭苗关键是要掌握好温度。这个孵房一次可孵3万只鸭苗。”来到后院,只见几个工人正在挖池塘,老孙说,准备从山上引山泉下来,搞“活水养殖”。
孙永利原是上海垦民,1956年随父落户到贯坑,上世纪80年代初承包了19.6亩耕地,养了3头母猪、18头肉猪、11头母牛,勤劳致富成了有名的万元户。1985年,他再接再厉,承包160亩荒山,带着全家上山植树造林,被永丰县评为造林大户。1999年,老孙因一场纠纷陷入了困境,4年时间讨得个公道,却伤了元气,一度萌发了回老家的想法。是纠纷对方的几句冷言冷语,把老孙的倔脾气激起来了,他决定干出个样子让人看看。当年,家里起了新屋,他贴了一副自拟的对联:“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此后,连续5年,他年年把这副对联重写一遍贴在大门上,以此鼓励自己。
2003年,老孙投资200多万元开发养殖基地。为掌握养殖技术,他吃住在鸭棚旁,一边观察和掌握鸭子的生活习性,一边虚心向技术员求教。经过努力,他研究探索出“人工鸭受精”技术,将鸭子的受精率和出鸭率由60%至80%提高到96%,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5年,他兴办了大型孵鸭厂,年孵鸭苗100多万羽,产肉鸭6万多羽,良好的经济效益带活了当地的养殖业。然而,分散养殖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容易造成农户竞相压价加大风险。2007年,老孙牵头成立永丰县鸿信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全县216户养殖大户吸收到合作社“抱团发展”。孙永利带领大家摸索出一套产、供、销、加工一条龙养殖模式,大大激发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去年,合作社出成鸭400多万羽,生猪出栏2000多头,卖鲜鱼20多万公斤,实现营业总收入1.12亿元。合作社成员户均收入超过3万元。
事业越做越大,老孙的眼光也越看越远。在笔者的请求下,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拿出了那份“十二五”规划。这个自称没喝多少墨水的农民,用一笔一画描绘的“十二五”,就像他本人,简单、朴实却不失精明。规划中的发展目标、发展举措一目了然。老孙放下手中的规划,指着不远处正在施工的几幢建筑物告诉笔者,今年,已经投入400多万元,兴建烤烟房、冷库……老孙的“十二五”,不仅写在稿纸上,而且是实实在在地建在大地上。
任辛、衷淑英、刘潇/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