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 发表于 2013-3-18 17:48:38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我党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胜利创建,实现了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第一次伟大的转折,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形势图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形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形势图
  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的研究,近几年来有了一些较大的突破,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关于朱毛两军会师

  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以及对史料的挖掘,围绕着毛泽东、朱德两部的会师,至今已澄清了以下问题:

  第一,朱德、陈毅等率领被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原因。其一,中央有明确指示。还在1927年12月,中央先后两次写信给朱德部队,要求和毛泽东部"确实联络,共同计划一发动群众以这些武力造成割据的暴动局面,建立工农兵代表会议--苏维埃政权";其二,朱德的部队曾与毛泽东的部队取得过联系,对井冈山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其三,湘南暴动1928年3月底遭到失败,在客观上进一步坚定了朱德上井冈山的决心。

  第二,朱毛会师后,两部合编的军队起初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而不是称"中国红军第四军",或"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而纠正了过去不正确的传统说法。其理由是:

  首先,毛泽东1928年5月2日写给上级党组织的报告,其落款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党委书记毛泽东"。其次,江西省委同年5月13日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也是这样写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即朱毛的军队)有枪四千多支"。再次,中央是年5月25日在一个文件里明确提出:"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不久,中央6月4日在给井冈山前委的指示信中也指出:"关于你们的军队,你们可以正式改为红军"。

  第三,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成立,是根据湘南特委的要求。这一点,在毛泽东5月2日写给中央的报告中被清楚地写道:"湘南特委决定朱、毛两部合编为第四军,指定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第四,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成立,是在4月底。传统的说法是,5月4日召开了成立大会,宣布毛泽东、朱德两部合编为第四军。其实,这一天是召开军民庆祝大会,庆祝两军胜利会师,庆祝第四军成立。还在4月28日,朱毛两部在宁冈砻市会合后,即开始酝酿第四军的成立,确定了第四军的机构与人选。其间,召开了党的代表会议,正式成立了第四军。所以,毛泽东5月2日在给中央的信中,明确地写上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随即于5月4日召开军民大会,庆祝两军会师及红四军成立。

  2.关于中央和湘赣两省委对井冈山的指导作用

  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仅否定了党中央以及湖南、江西两省委对井冈山的指导作用,而且还认为它们多次干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经过近几年的深入研究,推翻了上述的错误说法。

  不容置疑,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央和湘赣两省委也曾经对边界作出过一些不恰当的指示,使井冈山的斗争受到某些不良影响。但是,许多史料也说明,在两年多的艰苦岁月里,中央、湘赣两省委也曾对边界发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指示,从而对井冈山的工作与斗争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比如,中央1928年6月4日在给井冈山前委的指示信中,对湘赣边界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的部署。中央在来信中,一方面向井冈山党组织提出了工作的总方针和具体的任务,另一方面,还就军队建设、斗争策略、城镇工运、党的组织等问题,提出了要求与希望。井冈山11月2日收到中央来信后,6日由特委召集会议,进行认真的传达与讨论。会议认为中央来信除主张废除党代表制与游击区域过宽之外,"全部原则及政策都切合实际,应依照执行"(毛泽东:《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1928年11月25日)。

  湖南省委也曾对井冈山党组织作过不少正确的指示,在1928年6月19日的《对湘赣特委及四军军委的工作决议案》中,同意"以罗霄山脉中段为根据地的计划",还对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党务工作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江西省委自1928年初开始,多次向中央报告,反映边界的情况,有助于中央进一步了解和正确指导井冈山的斗争。

  3.关于红四军主力进击赣南的意图

  对毛泽东、朱德、陈毅等1929年1月14日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进击这一事件的研究,近几年发表了不少专论,其中有不少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

  红四军主力下山的目的,并不是主要为了开辟新的根据地。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党史界认为,红四军主力三千六百余人撤离湘赣边界,一是为了吸引进行"会剿"之敌军的注意力,减轻对井冈山的军事压力;二是为了改善部队的供给,解决根据地内日趋严重的经济问题。为了论证上述观点,党史工作者引用了不少历史文献。其中,红五军党代表滕代远1929年1月12日给湖南省委的报告是这样记述的:当时计划,"一部冲破敌人之包围外,反身向敌之后路打来击溃敌人,一部防守井冈山,巩固边区的政权,发展和深入扩大边界党及民众一切的工作。"曾一度代理过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开明,同年春天在上海给中央的报告中,也有过这样的叙述:红四军出发赣南的原因,"第一是经济问题的解决";"再则为应付此次湘赣敌军第三次的会剿"。此外,红五军军长彭德怀在《往事回忆》中也谈到:"在当时,湘赣两省反动军队向井冈山区'会剿'形势已经形成。我红四军物质又极为困难(油、盐、药物、特别冬衣),红四军只有离开井冈山向外地发展,否则没有其他较好办法克服困难和搞乱敌人的'会剿'部署。"

  在这些专论中,也为党史界提供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史料:红军对付国民党军队新的军事进攻的"围魏救赵"的方针,不是在1929年1月4日的柏路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滕代远上述的报告清楚地记载着:"12月10日,到宁冈与前委、CP、CY特委、四、五军军委开了个联席会议,决定四军出发游击,五军防守井冈山籍资休息和训练,至1929年1月4日,又由前委召集……开了四天联席会议"。

  在专论中还提到,红四军主力刚离开湘赣边界时,开始只是考虑到赣南去,还没有入闽的想法。后来部队抵达吉安县的东固时,得知井冈山已失守,返回那里已失去意义,同时又了解到闽西的详细情况,遂决定利用闽西的有利条件,到那里开展游击活动。因此,进军闽西是红四军主力下山后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的战略方针,而不是在井冈山就部署好的行军意图。

  4.关于彭德怀和红五军在井冈山斗争中的功过是非

  由于众周所知的原因,在1978年底以前,不但一笔抹杀了彭德怀和他领导的红五军在建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还将其作为错误路线的代表给以连篇累牍的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对彭德怀的错误结论后,为实事求是地评价这位老革命家在井冈山时期的功过创造了条件。这几年,党史工作者撰写了不少专论,着力论述彭德怀和红五军自平江起义后转战湘赣边界的经过及其意义,肯定了彭德怀及其领导的红五军为坚持"工农武装割据",为巩固、发展农村根据地所作出的贡献。

  第一,在敌我力量悬殊和人地生疏、供给困难、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勇敢地抗击了十余团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疯狂进攻,既有力地配合了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的军事行动,又狠狠地打击了气焰嚣张的敌人。后来,由于遭到敌人的内外夹击,按照红五军军委和边界特委1月中旬联席会议制订的"在军事方面,五井如被敌人攻破,五军冲出五井取道敌人薄弱的地方往赣南与四军取联络"(《湘赣边特委给江西省委并转湖南省委的综合报告》,1929年3月17日)的方案,彭德怀果断地率领红五军冲破敌人的密集包围,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

  第二,当井冈山失陷后,彭德怀领导红五军,在赣南数县取得了多次军事斗争的胜利,先后攻克了于都、安远、瑞金等县城,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发展了赣南的斗争形势,也为红四军进军闽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受红四军前委之命4月底返回湘赣边界后,坚持游击战争,壮大武装力量,深入土地革命,扩大割据区域,为恢复与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新的贡献。

  5.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的年限

  以往,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的下限一直定在1929年1月。理由是,当时毛泽东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了湘赣边界,因而也就结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现在,这种观点已被广大党史工作者所否定。因为,红四军主力虽然撤离了井冈山,第三次反"会剿"不久也遭到失利,但是,湘赣边界的斗争依然在进行,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烈火并未因此而熄灭。

  第一,党组织仍旧在领导当地人民群众进行顽强的搏斗。被破坏的湘赣边界特委,时隔不到一个月即得到恢复,并且,根据当时的形势,制订了各项正确的政策,还以"战胜困难,坚持到底"的口号,激励人民百折不挠地开展斗争。

  第二,各种武装力量依旧活跃在边界的崇山峻岭。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红四军的袁、王部队,以及各县地方武装,继续在湘赣边界坚持斗争。

  第三,小块红色政权依然存在,土地斗争依然在进行。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3月恢复了小块红色政权。之后,又不断得到扩展。在割据区域内,进行了第二次土地的分配。

  总之,根据对大量史料的分析与研究,否定了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的下限定在1929年1月的说法,认为应向后延伸至1930年2月,这样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

  6.关于袁文才和王佐遇害的原因

  袁文才和王佐是井冈山地区两支农民武装的领导人,井冈山斗争时期参加革命,成为地方红军的负责人。1930年2月下旬,袁、王在永新县城被红军误杀,酿成了湘赣边界一起错误的肃反事件。过去,不少材料十分错误地将之归咎于彭德怀。这几年,在进行大量的调查、考证、研究的基础上,党史界推翻了以前那些缺乏根据、违反史实的错误说法,基本上弄清了袁、王被杀的真正原因:

  第一,袁、王作为反革命分子被杀害,首先和中央制订的所谓处理土匪头子的政策,以及当时党内存在的"左"倾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1929年下半年中央巡视员还曾亲来边界,督促执行上述的过"左"政策。

  第二,湘赣边界由来已久的土客籍矛盾和地方主义,边界特委因和袁、王的隔阂、矛盾而产生的宗派情绪,以及特委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盲目地照搬中央的政策,是造成袁、王被杀的直接原因。

  第三,从1929年下半年开始,袁、王部队明显地暴露出各种缺点、错误,造成彭德怀领导下的红五军逐渐改变了原先对他们的看法,也进一步加深了边界特委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第四,由于对边界情况不十分熟悉,加上处于战争环境,情况紧迫,彭德怀听了边界特委的一面之词,主观上出于服从组织和维护革命利益的考虑,客观上却不自觉地参与了杀害袁、王的军事行动。

  根据上述分析,党史工作者认为,袁、王误遭杀害,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它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一起悲剧,从根本来说,不能归咎于彭德怀和红五军。

  7.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其他根据地之间的相互影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仅是我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最早的一块根据地,而且还摸索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是怎样传播出去的,并影响到其他根据地的?井冈山根据地与其他根据地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近四、五年来,围绕着这些问题,党史工作者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逐步扩大与斗争经验的日益成熟,随着全党对建立农村根据地极端重要性的深入认识,从1928年6月开始,中央不但肯定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成果,认为"惟朱、毛在湘赣边界所影响之赣西数县土地革命确实深入了群众"(《中共中央给共产国际的报告》,1928年11月28日),同时,还采取多种形式向全国各地作了介绍。通过给各地的指示信,通过在《红旗》、《布尔什维克》、《政治通讯》、《军事通讯》等报刊上登载报导与专题文章,中央向各根据地推广了井冈山的斗争经验。因而,湘鄂西、湘鄂赣、左右江、鄂豫皖、陕甘边等根据地,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有的派人去井冈山学习、考察,有的把中央下发的《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等重要文件加以翻印,组织干部讨论,有的提出了"学江西井冈山的办法"(《鄂东北特委向玉琳给中央的报告》,1929年5月7日)的口号,有的采用了井冈山创造的军队建设、游击战术、土地革命、群众工作、筹集资财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各地的斗争精神与有益经验,对湘赣边界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一切都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农村根据地的建设,促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其他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桂玉麟 中共江西省吉安市地委)

    来源: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完美主义 发表于 2013-8-12 11:37:26

革命老区啊

寂寞男孩 发表于 2013-11-3 20:38:36

红色根据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