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僵化缺乏公众参与 中国体育产业依然在路上
网易体育12月23日报道:和欧美等体育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的相比,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显然还处于起步阶段。行政力量主导、缺乏充分市场竞争、法律及配套设施不完善、公众参与度不高等都成为制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壮大的桎梏。
低水平竞争,卖赞助成收入主要来源
在发达国家,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主体,而我国的体育服务业还处于原始阶段。在体育服务业中,发展潜力较大的体育竞赛、赞助、广告业和体育旅游业都脱离不了行政化的色彩。即便在早早推向市场化的主要项目诸如足球、篮球等运动上,商业赞助依然是俱乐部盈利的最重要来源,而所谓的市场化依然停留在低水平竞争的层面。
体育的“举国体制”,在实施层面实际上是“国家体育总局体制”,体育总局通过控制体育资源来获得经营性资源。目前最大的资源就是卖赞助。按照“没有不赚钱的专业协会”金牌注意力资源开发逻辑,这已渐次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资源宝藏。
在赞助市场逐渐火爆起来后,各个运动中心基本都成了一个下属实体公司,负责市场开发方面的事务,直接对接赞助企业。卖冠名权、卖场外广告,卖胸前广告,这成为体育总局商业开发的固定模式,针对观众和球迷的配套服务则被忽视。归根到底,这种一味追求管理和利益最大化、对观众需求惘顾的商业模式注定是一种低水平的竞争。须知最大限度的吸引注意力、改善观众体验、提高公众参与度才是一个成熟的体育产业发展的正道。
他山之石:美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作为全球最强的经济体,美国也是世界头号体育强国,体育产业同样高度发达。早在80年代,美国与体育相关的产值略超过全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1%,全国体育产业的产值在各大行业排名榜中居第22位。而据美国著名的商业咨询公司凯尔尼公司的统计,美国体育产业的市场价值在90年代中期已经达到了1520亿美元,成为美国的第11大产业,占其GDP的2%。在美国一些州的各行业产值排行榜上,体育产业的产值已跻身前三位。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涌现,这个排名会出现变化,但体育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难以撼动。
经过长期的发展,美国体育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大众体育健身服务业(包括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参加各类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体育旅游活动等)占整个体育产业的32%;第二是体育用品生产业,大约占整个体育产业的30%;第三是体育观赏业(包括门票收入、体育比赛标志权和纪念品的销售,电视转播费、广告和公司赞助),接近体育产业的25%。
公众的踊跃参与是高度发达的美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特色。在美国,运动设施遍布城市、社区、街道、机关、学校、企业和购物中心。适宜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体育设施提高了美国公众健身的参与程度、运动和竞技水平,也改变了人们的体育观,体育锻炼和参与日益成为一种终生的行为。公众参与和观赏创造了巨大经济利益。根据美联邦统计局的统计,1999年,体育馆普通门票和包厢门票收入分别为104.7和32.5亿美元。比赛场馆内电子牌广告一项收入就达166.8亿美元。
美国国民对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也刺激了体育产品行业的发展。从总量上分析,2000年仅运动器械、运动鞋、运动服装和休闲运动4项,美国消费者就支出了745.07亿美元。2001年,由于经济增速减缓,虽然有所下降,其估计值仍达744.03亿美元。从消费结构上来看,休闲运动是美国国民体育消费的最大支出项目,同时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项目,2000年达290.36亿美元。其次是运动器械支出,2000年为213.73亿美元。运动服装和运动鞋的消费支出也都超过100亿美元。
两大瓶颈:体制僵化和缺乏公众参与
和欧美发达的体育产业相比,体育产业概念在中国的提出也不过区区20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们才听到体育产业这个名词。人们第一次知道,体育不仅仅意味着金牌、荣誉、运动和健身,这其中还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经过20年的市场化尝试,中国的体育产业有一定的进步,但规模依然十分弱小。2008年,中国国内体育增加值仅占GDP的0.52%,而欧美发达国家通常占到1%左右,美国甚至达到2%,他们的体育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甚至超过了农业、铁路、保险、电力等行业。这和行政化色彩过浓的管理体制以及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导向密不可分。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相比之下,体育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进展则相对缓慢。在“举国体制”这个金字招牌下,一方面,体育赛事、活动的申报都还要由国家体育总局或总局下属的运动管理中心审批;另一方面,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自身设立公司,控制产业经营权。体育管理部门集管理机关、事业法人、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四种身份于一身,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管办不分,政企混淆,在打造出竞技体育持续辉煌的同时,也越来越多被外界质疑为中国最大的“体育公司”。
此外,中国的体育产业还只停留在好高骛远的经济概念游戏上。中国有体育竞技、无体育传统;有众多的体育品牌,无深厚的体育文化;有潜力巨大的体育市场,无架构井然的体育产业。尽管拥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但缺乏正确引导,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让公众参与的热情无法激发,体育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体育产业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种隔靴搔痒的舶来文化。在还没有真正全面、准确地接受体育这个概念时,就急不可待地将它工具化、利益化了。归根结底,中国的体育产业之路任重道远。
(本文来源:网易体育作者:春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