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吉安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吉安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
2011年9月9日,恰逢秋收起义84周年纪念日,也是毛泽东逝世35周年纪念日。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也是我第三次上井冈山。 次日,一场秋雨如约而至。我们冒雨去瞻仰革命烈士陵园,进门庭,石阶依山而建,两旁青柏挺立如卫兵。秋雨如泣,拾级而上,脚步自然缓慢了下来,生怕惊动了长眠于此的英烈。步入纪念堂,肃穆的气氛旋即把人裹得严严实实。瞻仰大厅正面汉白玉墙上,是毛泽东同志于1946年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瞻仰大厅左侧陈列室摆放的是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建国后去世的领导人的挂像,其中一张1936年秋参加井冈山斗争部分同志在陕北保安红军大学留影给了我深刻印象,大家随意地站着,所有同志都没有按职务排座次,足见老前辈朴实无华的风范。瞻仰大厅右侧陈列室摆设的是曾在井冈山参加过战斗、新中国成立前就牺牲的54位老红军、老干部挂像,其中有的烈士是本人的照片,有的是根据亲属和战友的回忆画成的,还有的烈士无法征集到照片和画像就用党旗、青松代替。仰望着诸位烈士,尤其是那一面面党旗、一枝枝青松,不能不肃然起敬。接着,步入瞻仰大厅后的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共15744位。厅中还有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安放于正上方,这是对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立的“无名碑”,以示对无名先烈的深切怀念。在那段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一共有48000多名烈士长眠于此,倒下的是他们的血肉之躯,挺起的是一座座历史丰碑。肃立良久,我所看到的远远不止48000多位烈士,而是48000多个家庭。我们常说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而其实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最危险时刻,更需要无数仁人志士牺牲小家,用生命去筑就保家卫国的万里长城。国是家的长城,家是国的城砖,两者血脉相通,精气相融。 告别烈士陵园,我们来到茅坪村谢氏慎公祠,走进慎公祠后面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沿着窄窄的木梯,轻抬细步登上二楼,瞻仰一方八角形天窗,以及一盏青油灯。这栋楼,便是井冈山八角楼。当年,国民党当局为了把革命根据地扼杀在摇篮里,军事上对井冈山发动多次“会剿”,经济上对井冈山实行严密封锁,使吃、穿、用都有困难。那段岁月里,在八角楼居住和办公的毛泽东经常要工作至深夜,但能用一根灯芯时,绝不用两根。就是在这盏油灯下,毛泽东先后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著名文章。可以讲,在那黑夜如磐的年代,只有一根灯芯的青油灯比太阳还亮,而比青油灯更亮的,是毛泽东阐述的“工农武装割据”军事思想。如今,伟人已去,油灯已旧,但井冈山培育的艰苦奋斗精神永不能丢,青油灯照亮的正确道路永不应改。 和八角楼的青油灯一起,印证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还有井冈山的挑粮小道。踏上从源头村至黄洋界的挑粮小道,淅沥的秋雨又自天空飘落,布鞋、红军服、红军帽不一会儿即被雨水淋湿。甚喜登山的我,一直走在队伍的前头,一路上尽量不停下脚步来休息,想以此切身体验当年红军战士挑粮的艰苦与坚毅。这是一条约5公里长的山道,弯多,坡陡,坎坷不平,没过多久便大汗淋漓,想想空手登山都如此艰辛,更不用说肩挑重担的红军战士,挑粮上山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路上,一棵20多米高的古荷树格外醒目,树下一块木牌上写着“朱毛挑粮歇脚处”,当年从宁冈走这条小道挑粮上山往返有100多里,大荷树每天早上目送红军下山,傍晚迎接红军回家,晴天撒下一片浓荫,雨天遮挡一时风雨,始志不渝。那时,“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也是从荷树下流传开来的。重走挑粮小道,在行进中回望历史,感觉到这条小道虽然只有5公里,但的确是中国革命道路的浓缩。革命道路,国家道路,以及人生道路,都会有弯道、有陡坡、有陷阱,所以,一路上要有信念、有勇气、有毅力。 走到挑粮小道的上端,红军服已被汗水浸透,衣服黏在身体上很不舒服,但我没有解开纽扣来歇息,认为这时就应该用军纪来要求自己。随后,瞻仰了黄洋界纪念碑,纪念碑静静伫立于蓝天下,静静地诉说着那这儿曾经发生的故事。站在黄洋界炮台前,放眼望去,十里横排,高山迭影,万木葱茏,雄伟险峻。遥想当年,这里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每一个红军战士倒下之时,即是一座丰碑树起之时。后来得知,在黄洋界保卫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的红军第三十一团,是在平型关大战中成为痛歼日军师团三千人的八路军主力部队之一,中国恢复对香港行驶主权时又成为驻香港部队步兵旅。这一英雄军团的故事告诫我们,居危思安是一种本能,居安思危才是一种智慧。 9月11日,安排的是到江西省干部学院开展“互动课堂”教学活动。井冈山农民石金龙走上讲台,给我们讲述了她的奶奶——老红军曾志的故事。1928年4月,湖南宜章县第一名女共产党员曾志,跟随着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移。那一年曾志只有十七岁,那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光彩照人的美好年龄,而她是已经有着两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当年11月,因医疗条件简陋,曾志历经两次昏迷产下一子。1929年1月,部队要离开井冈山,曾志面对着残酷的抉择:是当一名战士,还是做一名母亲?她痛苦地选择了前者,流着泪托孤给战友。自此,对亲生骨肉的牵挂,伴随她一路山高水长。建国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她的孩子。终于,1952年,曾志在广州见到了她的儿子石来发。石来发告诉母亲,八岁时养父养母双亡,是外婆一直带着他乞讨度日,相依为命,解放后外婆去世了,自己分了田,讨了媳妇,成为井冈山大井村拿工分的农民。一别24年,母子相见时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可是曾志把他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她说:“毛主席的儿子都去朝鲜打仗,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井冈山务农呢?”尽管曾志先后身居广州市委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要职,却没有利用手中权力把儿子转为商品粮户口,更别说谋个一官半职。石来发也牢记母亲的教导,在井冈山当了一辈子的农民。石金龙讲,有一次曾志回井冈山,前往凭吊小井烈士墓,当她远远地看见墓地时,再也走不动了,因为,墓地里长眠着她生前的亲密战友。听到这,我眼前浮现出一位老人的身影,既蒙胧,又清晰,既弱小,又伟岸,早已噙满眼眶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地奔流而出,教室里安静得只听见不停的唏嘘声。1998年6月,曾志因病在北京去世,按她的遗愿,把积攒的几万元工资全部捐献,把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她说要回到井冈山,回到牺牲了的战友身边。而他的儿子,小时没能得到母亲更多的关爱,在母亲去逝后却长年守护在她的墓地。井冈山的海拔并不高,但井冈山斗争锤炼的共产党员情操,比蓝天更纯净、更高远。 “啊呀勒,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勒……”唱着一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井冈山的一位普通清洁工人江满凤走上讲台给我们讲述她自己的故事。江满凤的爷爷江治华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负责文艺宣传的红军干部,1927年随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临走时创作了这首《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后来,江治华牺牲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记载了三十多首歌谣的歌本。江满凤12岁时,发现了这些早已泛黄的手抄歌本,她用当地客家山歌的曲调,和着词吟唱开来。2006年,电视剧《井冈山》开拍,剧组开始计划请知名歌星演唱主题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可歌星出的价目太高,遂决定就请江满凤来唱。找到江满凤,问她唱这首歌要多少钱,可江满凤只是淡定地说唯一要求就是在歌曲的作者中,写上爷爷“江治华”的名字。很多人都觉得,江满凤唱歌成名后可以换个工作,但她说:“我这样一个没怎么上过学的人,让我拿笔杆子比拿扫帚更费劲。”如今,江满凤还是拿着扫帚在熟悉的路段上,做着自己熟悉的事,做着让自己快乐的事。多么质朴的江满凤,质朴得如若井冈山的一株小草、一棵大树、一滴山泉。 从教室里出来,环顾井冈山,但见秋色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