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吉安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吉安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
所谓情志,是指人所拥有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亦称“七情”。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但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都不可以太过,如果超过了人的忍受程度,就会影响健康,从而导致疾病。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情志养生就是指人有意识地通过调节与平衡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进而协调生理机能与心理功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
1、调养心神
《黄帝内经》指出“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调养心神对机体的平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强调养生要保持恬惔、虚无的心理状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庄子 • 刻意》:“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只有调节好自身的心态,不为外物所扰,内心安然宁静,精神守之于内而不至耗散,气血才能和调,五脏六腑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体自身的抵抗力自然就会更加强健。
2、调摄情绪
如果情志变化过于激烈,就会损害五脏,产生疾病。譬如,《黄帝内经》认为,心在志为喜,大喜伤心,导致心气涣散,注意力难以集中,就像范进中举,喜之太过,神志涣散而癫狂。肝在志为怒,大怒则伤肝,导致肝风内动,肝阳上亢,发为中风倒地、目赤肿痛。脾胃主消化吸收,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胃,出现食欲减退、身体消瘦、腹痛腹泻等症,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忧思郁结,寝食不安,就是典型的思则气结、耗伤心脾的病证。
那么如何调摄情绪? 一是节制法,即是调节、节制感情,防止七情太过,达到心理平衡,《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节嗜欲、乐知足是节制情志的重要保障。
二是疏泄法,就是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宋人周守忠《养生总叙》有较多论述:“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知思虑之稍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不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敝忍之而不为。”
三是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周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或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去。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序中也提出:“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四是情志制约法,它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藉以达到协调情志的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举通论》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根据阴阳分类,人的多种多样的情感,皆可配合成对,例如,喜与悲、喜与怒、怒与恐、惊与思、怒与思、喜乐与忧愁、喜与恶、爱与恨等等,性质彼此相反的情志,对人体阴阳气血的影响也正好相反。因而相反的情志之间,可以互相调节控制,使阴阳平衡。喜可胜悲,悲也可胜喜;喜可胜恐,恐也可胜喜;怒可胜恐,恐也可胜怒等。总之,应采用使之产生有针对性的情志变化的刺激方法,通过相反的情志变动,以调整整体气机,从而起到协调情志的作用。
文章来源:咸宁麻塘中医医院(咸宁麻塘风湿病医院)张仕玉医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