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同乡会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快捷一步

查看: 768|回复: 0

防范非法证券活动风险

[复制链接]
d
0 0
  @ME: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2-20 18: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吉安交友查询:性别: 年龄: ~ 高级查找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吉安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吉安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马上注册

    x
    近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短信、 电话、软件等媒体或工具,通过传播虚假信息、夸大宣传、提供黑马、免费荐股、承诺收益、收益分成等手段,招揽会员或客户,推荐股票、在线咨询或代客理财,非法开展证券投资咨询、证券委托理财活动,骗取投资者钱财,损害证券市场正常秩序,危害很大,影响恶劣。参与非法证券活动不受法律保护。我们特别编印了一些非法证券活动典型案例,提醒投资者提高辨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上当受骗,带来财产损失。


    (一)通过非法网站、博客以及QQ、MSN、UC等聊天工具招收会员或客户,推荐黑马等方式,骗取投资者钱财.
        案例1:投资者张某在搜狐网首页证券投资栏目,发现几条信息,标示“6只股100%涨停”、  “杨百万18亿买3股”、“私募拉升3只黑马”、“看明日6只涨停股”。
        张某很好奇,点击一条,发现是名为“上海中信证券”的 网站,网站顶部写着“公司被中国证券协会评为十大优秀证券网站”,并附有多种资质的电子证书样式。网站上有大量荐股“实战”业绩展示,还有包含各大研究机构知名分析师在内的分析师专家团队,处处都留有“强力个股推荐”、“精确市场预测”、“实战业绩”、“涨停板股票服务”等信息,并预留电话和银行个人账户,招收会员。
        张某拨打了网站预留的手机号码,对方声称姓陈,说本公司是从事股票投资的专业公司。张某说:  “网上这些公司很多都是骗人的,我不信你们。”陈姓接线员说:  “我们公司资质可以在网上查询,你也可以通过搜狐等门户网站证券栏目相关广告链接查询,这个你就不用怀疑了。”他接着很耐心地介绍公司近一段时间以来抓住了很多涨停板,公司实力很强,非常专业,口头保证15个交易日就能获利100%,。张某心动了,当即向“陈某”账户汇了季度服务费9380~元,对方也传真了一份已盖章的服务合同。
        此后数周,张某按陈某的指示,连买数只所谓的“牛股”,却连连下跌。张某心生悔意,想讨回服务费,打电话找陈某,发现电话无人接昕,再去登陆“上海中信证券”网站,
    也登不上去了。
        手法分析: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主要门户网站、主要财经网站以及热门股吧,假冒合法证券公司名义,设立山寨证券公司网站招揽客户,企图鱼目混珠,混淆视听。这些网址多为数
    字或数字与英文字母组合,如www.1678888. cn,www.gp787.cn,www.38baidu.com,,www.gp3334,cn。不法分子往往声称公司经证券监管部门批准,并刊登了各类虚假的资质证书。在收费时,通常会要求投资者将款项汇到个人银行账户中。一旦投资者上当汇款,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和专业投资网站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专家提醒:非法网站多利用网络虚拟环境,假冒合法机构名义,公布虚假的专业资质证书、专业团队,利用提供涨停板股票等营销策略,引诱投资者上钩。投资者一定要高度警惕,
    可通过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投资者保护基金网站或证券公司营业场所验证网上“山寨证券公司”的真实性,不要将钱打人山寨网站预留的个人账户中。
        案例2:投资者李某在浏览某知名门户网站时,看到一个财经博客,该博客发布了“重大借壳机会,潜在暴力黑马”等40多篇股评、荐股文章。评论栏目中,一些匿名人士回复:
    “绝对高手”、“好厉害,我佩服死了”、“继续跟你做”等。
        李某通过博客中提供的QQ号码与博主取得了联系,缴款:3600元成为其会员。博主随后推荐了几只股票,连续下跌,李某遭受重大损失,追悔奠及。


    手法分析:网络上的所谓专业证券投资公司和股票专家基本上都不具备证券相关业务专业资质,通常通过片面甚至虚构的荐股业绩吸引投资者眼球,通过选择性评论抬高自己声望,
    通过欺诈手段骗取投资者钱财。
        专家提醒:博客是发表言论的虚拟环境,通过博客招揽客户、推荐股票、收取费用,已触及非法证券活动法律底线。投资者接受投资咨询服务,应当选择合法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浏览网络信息,要防止被收费博客中的虚假信息和夸大、片面宣传所诱惑,带来财产损失。


    (二)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发布“免费荐股”广告从事非法证券投资咨询活动。


    案例3:投资者范某看到某省卫星电视“涨停最前线”节目,受邀嘉宾阎某,在节目中大肆渲染公司荐股业绩,并称 “要想免费获取涨停股票,赶快拨打节目下方的热线电话”。范某经受不了诱惑,拨打了该热线电话,电话那头的接线员非常热情地介绍了该公司炒股的骄人业绩以及跟着电视节目中“老师”炒股可以达到的预期收益,声称只要交纳会员费后,就能跟着电视节目中的“老师”炒股了,“老师”会推荐涨停股票。之后数日,范某抵挡不了该公司持续不断的电话攻势,就想先交钱碰碰运气,于是给该公司汇了4000元会费。刚开始,公司推荐的股票确实有上涨,甚至出现涨停,但没料到此后“老师”推荐的股票却一路下跌,范某懊丧不已。
        手法分析:不法分子通常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利用电视节目中“老师”良好的“口才”和“话术”,对自身的荐股能力和荐股业绩进行不实、夸大甚至虚假宣传,进而通过发布“免费荐股”、“推荐黑马”等广告,诱骗投资者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在获取投资者的联系方式之后便展开强有力的电话攻势,反复向投资者推荐股票,骗取服务费用。
        专家提醒: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电视股评“老师”多数口才很好,形象也不错,“表演”也很生动,多在早盘和夜间活动,但往往并非真正的投资专家,甚至缺少基本的证券知识,有的还不具备证券相关业务资格。投资者不可轻信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上的股评“老师”和免费“送”股活动,也不要轻易泄露个人电话号码和个人资料,对陌生荐股来
    电要保持高度警惕。发现电视台证券节目不规范的,可及时向广电管理和证券监管部门举报。


    (三)以出售炒股软件为名从事非法证券投资咨询活动。
        案例4:北京投资者李某在H省电视滚动播出的“涨停先锋”证券节目上看见一名证券分析师有声有色地宣传某公司的炒股软件,声称该软件能准确揭示股票买卖点,并免费推荐了几只股票。
        李某见这几只股票确实上涨,便拨打了电视上的电话,接电话的业务员信誓旦旦地说,只要购买软件成为会员就会有股票信息提供,保证稳赚不赔。业务员还声称:“你不相信我,
    电视台你总该相信吧!你也可以到《H周刊》等知名证券报刊查询我们的广告”,  “我们能及时知道主力资金动向,跟私募有合作”。李某因近期市场震荡,股票套牢,便心急如焚地花5000元购买了该软件,使用期为3个月。
    不久,李某发现该软件的实际效果与宣称内容大相径庭,遂向公司提出退款。公司则称可以免费给李某展期1个月,并推荐有内幕消息的股票。随后,李某每次都是高买低卖,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陷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