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方言的两大特点
以吉安市区为中心辐射邻县的吉安方言是赣方言的组成部分,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一是至今吉安没有一种可以在全区域通用的方言,存在着“方言岛”的现象。
古庐陵的中心区域赣江两岸吉泰盆地一带,基本上还可以互通语言,可是永新话、遂川话和永丰、万安等山区的话,其他地方的人很难听懂,更不会说。就是原吉安县范围内,赣江以西的永阳话、万福话,也与赣江以东的富田语相差很大,相互难以交流。要在吉安市所属的县市之间交流语言,只能用普通话了——这倒合符时代要求。这种现象正是文化多源流入的痕迹。庐陵居民的远祖大多从北方迁入,有的是举家迁移,待站稳了脚跟,同族人或亲戚随之而来,形成小村落。他们说的是家乡话,在与外界交往中受到影响,与当地语言逐步融合,年长日久,便形成了与原来家乡话有别的语音。另外,在庐陵任州、县官的,大多是外籍人,卸任后便居住下来,不回家乡,代代繁延,语音有别于其他家族,形成了“方言岛”。
吉安方言之中,就遗留下了不少古代口语,可见多方文化交流的旧迹。如“去学校”一语,吉安人只说“去学堂”或“去书院”,就是唐宋大兴“书院”,清代改书院为“学堂”之词的遗留。吉安人把躺倒后肚皮朝天的姿势称作“稍天”,这是元、明之际北方的常用语。“作兴”一词,古有抬举欣赏之意,吉安方言保留了,如“你有本事,我就不作兴你”。
二是吉安方言融汇了多方的语言因素,兼收并蓄。
与北方方言相同的词很多,无需例举。与湖南方言相同的词,有脑壳、天光、鸡公、叫化子、打平伙等;与湖北方言相同的词,有劳慰、发市(首次)、撇脱(爽快)、飘轻(很轻)等;与江浙一带的吴方言相同的词,有毛豆、火钳、领褂、结棍、吃价、拆烂污(捣乱)等;与客家方言相同的词,有走水、坐庄、后生、墨乌等。这些词虽在邻近吉安市区的地方发音有差别,但词意是相同的。又据方言专家们的研究发现,吉安方言语言结构非常简单而有系统,声韵调都是如此,而且大多无入声,外地人容易听懂。专家们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庐陵是文化贤士俊才集中之地,南来北往,络绎不绝,从而在频繁的文化交流中磨平了方言的棱角。 结棍.恰架 团建个 山野农夫 发表于 2012-1-3 16: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团建个
继续发扬吉安文化 楼主,我作兴你 说的很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