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hp2007 发表于 2008-7-18 23:35:57

鹭飞振振兮

  一个人长久地喜爱或是怀念一个地方,在他的内心深处,必定是有着深藏的原因的。

  白鹭洲就是我喜爱吉安的一个理由。坦率地说,我和那一方校园并没有多少渊源,小时念书的时候,白鹭洲对于每一个发蒙于乡村的少年,是遥远而奢侈的梦。然而,要为这一方校园写一篇文字的心愿,却在我心里藏了好多年。以至于今天,每隔一年半载,甚至是一年四季的交替时节,我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要走上那一弯长桥,走进这里,乘着柳丝春暖,乘着露冷秋寒,独自一人,静静地坐上一个上午,或是一个下午的时间,看看洲中蓬蓬的草木,看看树杪上高远的天空。

  若是有外乡的朋友来,我总要一厢情愿、自作主张地拉上客人,到这里来转上一圈,似乎不如此显摆一番,就会被人小看了去。多少年了,我就这么不厌其烦地做着同一件事情,不管客人是来自北方文物厚重之地,还是来自南方海风劲吹的开放之区。

  这个沉积着千年书香的院落,成了我待客的招牌:

  看看,这里是文天祥读书的地方哩!

  我这么地固执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白鹭洲最先吸引我的,是那幅镌刻在中山院门额前的二十字长联:

  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

  今天的吉安人已经不太清楚,这幅即使放到天下所有名联中去也毫不逊色的楹联,到底出自何人之手,但我相信,写作这幅对联的先贤,一定生活在古代吉安最风光最文风昌盛的年代。你看那字里行间,年轻的心灵散发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灵光。

  那是每一个读书人最得意的时间。

  在这样的语境里,想象的翅膀可以飞得很远,很远。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清晨,太阳还挡在青原之外,微明的天光将来未来,年轻的学子青衫飘飘,在先生的引领下,在林木葱茏之间,对滔滔赣水,四围群山,吟诗唱和,著文对策。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诗经的弦律,多么合于白鹭洲此情此景。

  “泉深思有本,水落竞如何,欲振于飞鹭,涟漪漾此波”。先生笑而不答,一路行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全凭一颗真心体现。在浴沂亭,我和友人同声背起了公西华侍坐: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舞雩,咏而归。

  读书在明理,格物能致知。我们今天的读书人还能体会得出,当年将白鹭洲辟为学堂的知吉州军江万里古心先生的良苦用心吗?千里赣江冲过万安十八处险滩,流到吉安时,已是江阔水缓,波平浪静。神岗山前白帆点点,榕树之下送往迎来,喜怒哀乐,冷暖炎凉,人间的万象,处处生意盎然;再看江渚之上,鹭丝轻飞,沙鸥翔集,鱼跃浅底,万木葱茏,杂花生树,既如蝼蚁之微命,也在快乐地为营生热热闹闹地奔忙。

  自然的生机,无限宽广。

  白鹭洲近于市而又身在郊野,享城廓之便,无车马之喧;赣江之水是清澈的,晨起昏晏,濯缨濯足,自取其便。立风月楼中,近观江河之水,奔流不息,不舍昼夜;远眺田野平畴,平民百姓衣衫褴褛,民生维艰。心怀天下的学子,建功立业的雄心,怎不油然而生?何必再问“与建业地形似否”?六朝金粉地,怎比得此地礼门义路仁山智水,五忠一节,哪个不是铁骨铮铮,气冲霄汉?比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白鹿洞书院,这里更多了一层世间烟火,人间关怀,多了庙堂之高、江湖之远、先忧后乐的急迫和直接。

  江流不息,青原苍翠,钟鼓楼的钟声,声声来把你催!来催你的,还有南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的半壁江山,北方强族的金戈铁马,虎视眈眈。

  每次走进白鹭洲,我都无法用轻灵之笔,来写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这里的草木,载着历史的厚重深沉。把脚步放轻些,再轻些吧,静静地坐下来聆听,听风声,雨声,听沙沙的写字声。阳光照在静静水面,照在树枝树叶的缝隙,照着我安静的灵魂。

  下课了,活泼泼的孩子像欢快的小鸟,从校园往外飞。多想天天走在他们中间,看年轻的身影,听青春的笑声。

  返身出书院门时,正逢着一家大小约七八口之众,簇拥着不满三岁的未来,在孔子像前施礼,蒙昧童子,手掌一握,往功德箱里投了一枚硬币,有清脆的童声,在我身后响起:

  鹭飞振振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鹭飞振振兮